驻古晋总领事程广中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《为了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》
来源:    2021-12-08 08:41
[字体: ]      打印本页

2021年12月7日、8日,驻古晋总领事程广中在《星洲日报》、《诗华日报》、《国际时报》等马来西亚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《为了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》,全文如下:

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,但由于独特的地理结构、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、庞大的人口规模、快速的工业化和粗放的发展方式,中国生态系统退化、环境灾难频发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、开创性、长远性工作,绿色发展的决心之坚、理念之新、战略站位之高、举措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,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,并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力量、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。

一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。中国认识到,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,在全球气候挑战面前,人类休戚与共,必须携手应对。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,山水林田湖草是统一的自然系统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。纠正传统工业文明之路的偏颇,不重复“先污染、后治理”的老路,强化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,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,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,走出一条生产发展、资源节约、生态良好的新型现代化之路。

二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十分突出的位置,列为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中的一位;在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新发展理念中,绿色是其中一项;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、精准脱贫、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,防治污染是其中一战;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,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。中国还以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的“三全”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的“三线”为标志,从空间格局、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交通运输结构、绿色建筑、消费方式、国土绿化、制度创新、环保督察、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、社会发展规划,从“十二五”(2010-2015年)开始,就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指标纳入规划纲要。努力争取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,中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绿色发展战略。

三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举措

一是优化全国国土空间格局。先后推出中国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》、《全国国土规划纲要(2016-2030)》,统筹未来人口分布、经济布局、国土利用、城镇化格局、生态保护、将中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、重点开发、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,并构建了“两屏三带”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。“两屏三带”即青藏高原生态屏障、黄土高原—川滇生态屏障、东北森林带、北方防沙带、南方丘陵山地带。此外,还加强长江、黄河等五大水系和鄱阳湖、洞庭湖等主要湖泊的生态恢复与保护。划分主体功能区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,主要目的是确定不同国土空间的功能定位,明确开发方向、控制开发强度、规范开发秩序,逐步形成人口、经济、资源、环境相协调的空间格局。

二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。长期以来,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高投入、高能耗、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特征,不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到绿色、循环、低碳的轨道上来,就难以根本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。建立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,壮大清洁生产产业,清洁能源产业。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,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、绿色家庭、绿色学校、绿色社区、绿色出行和餐饮上的“光盘行动”等。

三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。中国的产业结构重化工比重偏高。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70%,其中钢铁、建材、石化、有色、化工等五大耗能产业就占近50%。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,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,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,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、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、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拉动作用,推动服务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精细化。大力建设粮食主产区、非粮作物优势区、畜牧产品和水产品优势区,提升农业有效供给,巩固农业基础地位。

四是努力优化能源结构。200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2.4%。中国确立能源安全新战略,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大力发展水能、风能、太阳能、核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。202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降至56.8%,而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已升到15.9%,并在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25%。202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.8亿千瓦,到2030年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。中国的能源结构已向清洁、低碳、多元化方向加速转型。

五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。统筹铁路、公路、水运、民航、管道、邮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铁路电气化水平,推广天然气车船,发展新能源汽车,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化、智能化、环保化。至2021年6月,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,2021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16.6万辆和215.7万辆,分别同比增长1.8倍和1.9倍。

六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。绿色建筑是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。会发电的阳光房、搭积木的装配房、高保温的被动房,让建筑绿起来的方法丰富多样。目前中国已形成绿色建筑推进体系,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达到66亿平方米、节能建筑面积238亿平方米。2020年当年新建绿色建筑已经达到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的77%。

七是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。中国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、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、退耕还林还草、京津风沙源治理、石漠化综合治理、国家储备林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一批地方重点生态工程,为长江经济带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、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。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,是全球“增绿”的主力军。2000-2017年,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的约1/4来自中国。2021年10月,中国宣布了首批五个国家公园,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、大熊猫国家公园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、武夷山国家公园,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。

八是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。推出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》,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,建立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制度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、河湖长制、林长制,完善环境保护、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管理,推进排污权、用能权、用水权、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,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。

九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。中国把环境保护执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,努力改变环境保护督察“稻草人”、“纸老虎”、“橡皮筋”的状况,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,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,强化了环保督察的刚性和权威。

十是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。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。2015年,习近平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,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《巴黎协定》作出历史性贡献。2016年中国交存批准《巴黎协定》的法律文书,推动《巴黎协定》快速生效。2020年12月,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公布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减排、非化石能源发展等一系列新目标。2021年10月,习近平主席在出席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时宣布,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方案,构建起碳达峰、碳中和“1+N”政策体系。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,2011年以来安排12亿元人民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,与35个国家签署了40份相关合作文件,为120个国家培训了2000名应对气候变化的官员和技术人员。中国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,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发起建立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,携手共建绿色丝绸之路。

四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。

变化之一是能耗下降了。2011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8.7%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国以年均2.8%的能源消费量增长支撑了年均5.7%的经济增长,节约能源占同期全球节能量的50%左右。

变化之二是碳排放减少了。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.4%,超额完成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%-45%目标,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58亿吨。中国承诺2030年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减少65%。

变化之三是国土变绿了。2010年至2020年,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.08亿亩。2020年,全国森林面积33亿亩,森林覆盖率达23.04%,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6.1%。到2030年中国的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。塞罕坝、库布齐等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绿色传奇。塞罕坝历史上是一处水草丰沛、森林茂密、禽兽聚集的天然名苑,被清康熙帝设为“木兰围场”,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已退化为高原荒丘,一派“飞鸟无栖树,黄沙遮天日”的荒凉景象。经过几十年恢复重建,塞罕坝已变成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,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“地球卫士奖”。

变化之四是水体变干净了。2020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.4%,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.6%。通过实施三江源、祁连山、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等,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4亿吨以上,黄河出现“沙退水清”的治理奇迹,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多处出现“一河清水向东流”的景象。南水北调中、东线工程启用七年来,累计向华北调水460亿立方米,促进了京津及整个华北地区地下水回升和江河湖泊生态恢复,促进了华北地区绿色发展。

变化之五是蓝天增多了。由于沙尘、取暖、工业污染、汽车尾气等因素影响,北京等华北地区城市雾霾天气一度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,严重影响到北京的国际形象并波及到邻国。中国坚决打响“蓝天保卫战”,对雾霾进行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。2016年春节我去北京海淀区苏家坨镇西小营村串门,亲戚十分高兴地告诉我,政府出钱为他家进行了“煤改气”。北京及周边居民“煤改气”是系统治理雾霾天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20年PM2.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.8%,北京等华北城市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,蓝天白云气爽天明显增多。中国正在赢得“蓝天保卫战”的胜利。

地球是全人类的“大地之母”,在成年累月哺育人类的过程中已疲态尽显。为了大地母亲的休养生息,14亿中国人民虽面临着比他国多得多的困难和挑战,但仍决心当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模范生,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呵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。

推荐给朋友 确定